气血不足已经成为当今一种普遍的亚健康状态,虽不是病但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很多人都认为自己面色发白气血不足,但不尽然,这不一定就是气血不足,也有可能是“寒气”。中医详细分析,区分清楚才好调理。
中医望诊中,有五色既青赤黄白黑,五色中的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当然,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是针对我国亚洲黄色人种,而其他肤色人种并不在此分析行列之内!
再就是要区分天生肤色的问题,有些人天生偏白或偏黑,所以本文中所说的一切面色问题只针对病色,而面色偏白的健康人群并不适用。所以说区分正常面色和疾病面色很重要。
望诊中望色一般看面色、口唇、指甲等,所以面色发白有可能是气血不足,也能是寒证,至于失血和夺气这两种都是相对比较严重的,不做过多的介绍。
一般来说,面色发白无华,口唇、舌色淡者,多属于气血不足,或见于失血者;
面色发白,有光泽无血色,多属于阳虚寒证;
面色发白无血色还有些浮肿者属于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可以见于阴寒内盛、血行凝滞。
另外还有阳气暴脱和大出血的面色,都是重症,不属于养生的范畴。
阳虚证也叫虚寒证,所以说很多的面色发白是寒引起,而气血不足也是其中一部分。
关于寒气,中医分“外寒”与“内寒”两种,外寒是属于外感病,与民间所说的“受凉”意思相通。而内寒则是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的一种表现。
外寒
外寒分“伤寒”与“中寒”两种。都是体外寒气伤及人体。
伤寒是寒气伤于肌表,对人体影响较轻。一般有面色发白,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或者筋脉疼痛等骨关节、肌肉疼痛的表现。
中寒是寒气直接伤及脏腑,导致阴盛阳伤。一般表现为面色发白,怕冷、肢体麻木,四肢冰冷挛痛,甚至表现为腹冷痛、神志迟钝等脏腑相应受寒症状。
一般来说,感受外寒表现出症状急、病程短、容易恢复;而内寒则病程长、症状缓、不易痊愈,就因为症状缓所以很多人往往忽略了。
内寒
内寒分“阴寒内盛”和“脾肾阳虚”两种,都是寒气内生造成。
阴寒内盛表现为面色发白,体寒怕冷,手足不温,严重者四肢冰凉,或呕吐清水,或腹部冷痛,或大便带不消化食物,或呼吸缓慢,或神志迟钝,或面部、四肢浮肿。
脾肾阳虚表现为面色发白,腰膝酸冷,或呕吐恶心,脘腹胀痛,畏寒,喜温,或半夜泄泻,小便清长。
面色发白不仅仅是气血不足,还可能是寒气。寒气伤及人体有可能不止单一症状,也有可能是虚实夹杂,所以无论哪种情况最好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切莫自行用药。另外再强调一点,中医是针对我国国人发展而来,对于其他肤色等人群并不适用;面色白而健康的人群属于天生肤色,中医称“常色”,也是健康的面色。
相关搜索
- 寒气重的症状
- 寒气是怎么引起的
- 寒气漫画
- 湿气和寒气一样吗
- 伊藤润二寒气漫画
- 面色什么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