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骨性樞紐炎
骨性樞紐炎又稱退行性樞紐病、骨樞紐病或肥大性樞紐炎,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其病理特點為樞紐軟骨損傷,樞紐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映性增生,主要臨床显示為緩慢生長的樞紐疼痛、僵硬、腫大伴流動受限。本病與中醫學的“痹證”相似,可歸屬於“痹證”局限。
病因病機
中醫以為,本病的發生以腎精虧虛為本,還與外邪侵襲、勞損太過、外傷等有關。本病基本病因病機為虛、瘀、濕、熱,而精血虧虛、肝腎陰虛是發病的要害。病位在筋骨,與肝、腎親熱相關。病性多為本虛標實,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本虛為主。
臨床显示
本病臨床显示隨累及樞紐而異。起病隱匿,希望緩慢。癥狀多見於40歲以後,隨歲數增進而發病增多,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隱匿發作、連續鈍痛,多於樞紐省動之後發生,負重時疼痛加重,休息后可以緩解是本病的特點。本病晨僵時間較短暫,一樣平常不跨越30分鐘,暮年人的負重樞紐多有黏着感,流動后可緩解。隨着病情希望,可泛起樞紐骨性肥大、功效障礙。
本病常見的體征是:樞紐腫脹伴局部溫度增高、積液,嚴重者可見樞紐畸形、半脫位,受累樞紐壓痛,伴滑膜炎滲透時,壓痛更重。骨摩擦音以膝樞紐多見。
辨證分型
1.風寒濕痹證:肢體、樞紐酸痛,樞紐屈伸晦氣,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得熱痛減,遇寒增劇,流動時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滑,脈弦緊或澀。
2.血瘀阻痹證:痹痛日久,患處刺痛、掣痛,疼痛較劇,痛有定處或痛且麻木,不能屈伸,頻頻發作,骨樞紐僵硬變形,樞紐及周圍呈黯瘀色,舌體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3.腎虛骨痹證:骨樞紐疼痛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筋脈拘急牽引,屈伸運動而加劇,或樞紐變形,筋肉萎縮,腰膝酸軟,形寒肢冷,尿多便溏,心悸氣短,食少乏力,面色萎黃,或頭暈耳鳴,煩熱冷汗,舌淡白,或舌紅少津,脈沉細,或沉細而數。
4.濕熱痹阻證:樞紐腫脹、積液,以下肢膝、踝樞紐為重,伴疼痛、灼熱,周身睏倦無力,下肢繁重酸脹(膠着感),舌體胖,邊有齒印,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論治
1.風寒濕痹證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烏頭湯加減。主要藥物:黃芪、麻黃、川烏、芍藥、甘草。
上肢痹,可重用羌活、桂枝;下肢痹,重用防己、牛膝;濕熱甚,加黃柏、膽南星、土茯苓。
2.血瘀阻痹證
[治法]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方葯]身痛逐瘀湯加減。主要藥物:桃仁、紅花、川芎、秦艽、羌活、沒藥、香附、五靈脂、牛膝、地龍、當歸、甘草。
https://www.yangshen100.com/痛在腰腿者,去羌活,加獨活、烏梢蛇;痛在腰以上者,去牛膝,加青風藤。
3.腎虛骨痹證
[治法]養血滋陰,溫陽益氣,活血通絡止痛。
[方葯]三痹湯加減。主要藥物:川續斷、桂仲、防風、桂心、細辛、人蔘、茯苓、當歸、芍藥、黃芪、牛膝、秦艽、生地黃、川芎、獨活、乾薑、甘草。
偏寒者,加肉桂、附子;腰痛甚者,加杜仲、狗脊、川續斷、巴戟天、獨活;膝樞紐痛甚者,加桑寄生、雞血藤、劉寄奴、透骨草;跟骨痛甚者,加乳香、沒藥。
4.濕熱痹阻證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絡。
[方葯]四妙散加減。主要藥物:牛膝、蒼朮、黃柏、薏苡仁、川續斷、威靈仙、伸筋草。
樞紐顯著紅腫熱痛者,須酌減祛濕藥物而增清熱藥物,如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虎杖等。
履歷方
1.增生消痛湯
[藥物組成]穿山甲9克,蟲10克,皂角、紅花、熟地黃各12克,赤芍藥、王不留行、獨活、鹿銜草各15克,川牛膝18克,薏苡仁20克,蒲公英、金銀花各24克,三七粉2克(沖)。
[功效]活血通絡,清熱解毒,滋補肝腎。
[用法]水煎服,日一次。
2.健骨湯
[藥物組成]丹參、鹿角片、猴骨、黃芪各18克,松節、元胡各15克,補骨脂、雞血藤、骨碎補各9克,炮山甲6克。
[功效]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益氣活血,通絡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15日為一療程。3.馬氏骨刺丸
[藥物組成]茄根、制川烏、制草烏、熟地黃、補骨脂、萊菔子、仙靈脾、骨碎補、雞血藤、生薑、肉蓯蓉等。
[功效]補益肝腎,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用法]製成蜜丸,每丸含生葯10克。口服,每次一丸,逐日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