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先養心 “論語”裏的養生竅門

养生 24 0

養生先養心 “論語”里的養生竅門

導語:孔子,賢人,大頭腦家,大教育家,中國儒學的開創者。這些,我們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還應該是一位養生專家,他的關於養生保健的言行,在

孔子,賢人,大頭腦家,大教育家,中國儒學的開創者。這些,我們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還應該是一位養生專家,他的關於養生保健的言行,在《論語》中不難發現。

孔子自己說過,是寡母將他撫育大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從孔子的話來看,他小時刻的營養也不怎麼樣,可能對他的身體發展有些影響。但孔子最終活到73歲高齡。73歲放到現在來說,不算什麼高壽,但誰人動蕩的時代,人均壽命也就30多歲,相比之下,那時的孔子絕對是個“壽星”了!究其長壽的緣故原由,在於他的養生保健之道,而這“道”,則泉源於他的人生觀和生涯之間,是實着實在的。孔子的人生觀是起勁的,“勤苦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是他的真實寫照。

近幾年,系統地讀了一些古典書籍,《論語》和《道德經》是用時最多的。在主要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里,孔子主張的養生之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養生先養心。

這應該是孔子首推的康健理念。孔子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若是要長壽,就要有高尚的道德作為基礎,要增強頭腦修養,修養好康健的心態。也就是說,養生要先養心。心懷仁術,仁慈寬容,可以控制貪慾,調控喜怒。從而讓平和的心梳理易亂的情緒。心氣流通了,血脈也就稀奇暢達,身體和心靈就會和大自然保持一致,陰陽協調,康健延年。孔子還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坦蕩的人,心胸是坦蕩的,因此也就不容易淤積憂悶和怨氣。經常怨聲載道,鬱郁寡歡,是很容易變老的。因此,這種不良情緒一定要全力戰勝。

“怙恃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嘆”。意思是說,若是怙恃還健在,不要動不動就說自己老了。哪怕你真的老了也不要說,要談自己是不是孝順,贍養老人做得夠不夠好。不能以對怙恃是否慈祥品頭論足,說三道四。通俗地明白,就是在家中,要保持快樂的樣子,不要唉聲嘆氣,精神不振。這是一種營造快樂家庭氣氛的方式,對人人都有利益。康健快樂的家庭和人際關係,對身心的康健是很有作用的。這一點,現代人很有感受。

熱愛生涯。

熱愛生涯是一種美德,一種康健的人生態度,一種養生的方式。試想,一個對生涯缺乏信心和熱情的人,會快樂嗎?對那些無所事事,無聊庸俗的生涯方式,孔子是極為否決的。在他看來,人的一生是名貴的。活者,就要只管多做有益的事情,使自己變得充實起來。而“飽食終日,無所專心,難矣哉!”是他所不能夠原諒的。這句話意思是說,天天吃得飽飽的,但不用一點心思去做事情,這樣的人想有所作用,是很難的啊!簡直,光吃不幹,光說不行動,效果只能是理想,是一場空。要想有充實康健的人生,就要去熱愛,去行動。

找到準確的方式去“做”和“落實”,哪怕效果不完善,但歷程是起勁的,也就可以康健長壽。由於這時刻的你是快樂的,發自心裏願意的。那麼,孔子又是若何做的呢?前面說了,“勤苦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見他的追求。事實上,孔子是個多災的人,3歲喪父,17歲喪母,67歲喪妻,69歲喪子,險些遭遇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雖然勤勉奔忙、古貌古心,卻最終不得志,但他對生涯從沒有失去信心,沒有幽靜。就是晚年,還能夠靜下心來,潛心整理文獻,編書立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康健的人生。

尊重別人,快樂自己。

這是孔子時常注重的一種養生方式。尊重別人,是心態;快樂自己,是目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我們熟悉的名言,是對他人尊重的最好說明。“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意為:以說別人的利益為快樂,以多交賢能的同夥為快樂,這是有益的。孔子以此為尺度來告勉自己,也是勸告他人。多說別人的好話,現實上是打開自己的心裏,擴大心理容量。心胸擴大,陽光自然就會進來,有利於我們形成康健的人格。人格的康健是身體康健的條件,這些都是長壽的基本保證。

科學的養生方式。

以德養生,是康健長壽的條件。孔子用他的理念告訴我們,呵護心靈是何等的主要。若是做不到位,康健就會打折扣。這是令人人信服的養生之道,就是在今天也很有教益,且得以延用。詳細到生涯中的養生方式,對孔子而言,是厚實的,值得推許的。

首先是音樂養生。

https://www.yangshen100.com/

孔子是個喜歡音樂的人,曾陶醉於《韶》而三個月不知道肉的滋味。孔子醒目音律,晚年曾經整理了300多首可以譜曲演唱的詩歌。孔子“無一日不歌(惟喪事除外)”,可見他對音樂的酷好,對“音樂療法”的重視。孔子能夠詠能唱,撫琴的時刻“神情莊重,四體通泰,眼光遠大,壯志凌雲”。可見對孔子音樂的運用已深入到心裏和精髓。想想那畫面,絕對是一種享受。“音樂療法”時下很盛行,對釋放現代人們主要的生涯壓力和鬱悶、浮躁的慾望心態,很有利益。應該說,在這方面,孔子是個首創者。

其次是運動養生。

“消息以義”是孔子所提倡的。對“動”“靜”的辨證探索,一直是人們的追求。在“仁者靜”的同時,孔子還十分重視“動”的作用。周遊列國的顛沛流漓,是他最大的運動。固然,他還用“射”、“御”等多種磨鍊的方式來教授給學生們。

師友填補養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小我私人偕行,其中肯定有我的先生。這是孔子的謙遜,但他謙學的態度卻是易見的,值得我們學習和推許。“樂多賢友”是孔子結交方面的主張。好的同夥,可以使自己的瑕玷獲得填補,人格獲得修繕,心靈的灰塵就可以除去,這無疑是種溫暖心裏的康健方式。孔子說同夥有“益”的也有“損”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友和損友,會對康健發生或好或壞的影響,因此特孔子別注重交益友,用以拓寬修心養性的康健途徑,這種養生之道是無形的,影響力卻是偉大的。

飲食養生。

這一點,要多說幾句,在《論語》里,關於這方面提及的不少。吃喝拉撒,是我們一樣平常生涯中詳仔細理行為,不能不為之。而“吃”又排在首位,對於怎麼吃、吃什麼,孔子都是很有考究的。孔子稀奇強調科學地飲食,考究衛生平安,提出過“八不食”原則。孔子平時以素食為主,說“肉雖多,不使勝食之”。勸人人,肉不能以多吃。尤其是冬天,誰人時刻應該沒有大棚種菜吧,因此蔬菜不會太多。席間的肉品往往佔有主角。冬天人們不常外出,運動量也小,多吃的肉食容易在臟腑內積食聚熱,多吃反而會使體力下降,中暮年人在這一點上反映更顯著。因此,孔子說肉不能多食是有依據的。我經常和一些養生保健專家談天,他們也常提到這一點。

孔子還說到了喝酒。

“唯酒無量,不及亂”。就是說飲酒沒一個限量尺度,但不要喝醉。少飲是有利益的,活血化淤嘛。但喝得過了醉了,是要傷身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孔子主張食物要精製細做,是要考究的。有沒有原理呢?我曾經查過資料,說是冬天的時刻,人們的流動量削減,這時刻把飯菜適當做“細”些,有利於腸胃的有用吸收,便於食物營養充實釋放,對身體迅速吸取熱量很有利益。另有,暮年人牙齒欠好,腸胃消化功效下降,常吃粗糧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病,肉切得細易熟易嚼易消化。

吃的器械要衛生,質量要好,這是孔子的一向主張。

就是“吃相”,也是孔子關注的。“食不言,寢不語”。講的是用飯的時刻,只管不多語言。為什麼呢?就是怕這時刻發生嗆咳、噴嚏、流淚什麼的。由於人們在咽食的時刻,呼吸是暫時住手的。若是大嚷大笑,呼吸便又最先了,會和咽食同時舉行。在這方面,我們是有履歷的,好比說吃魚的時刻要小心,否則魚的小骨頭也就是那魚刺要卡喉的;以前我們經常聽老人們道“小孩用飯的時刻不要講話”,生怕就是這個意思。只不外,現在人們的生涯節奏快了,往往忽略了吃相。

再轉頭說說孔子的“八不食”。

“ 食餿,不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即:食物餿而變味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食物顏色變樣了不吃,食物味道紕謬勁了不吃,烹飪不妥的食物不吃,過了季節不時新的果蔬不吃,不吃從風景鬧市買的酒和熟食,沒有一定調味或佐料調配不妥的食物不吃。這是孔子對自己四序飲食定下的的尺度和原則,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乏超前意識。雖然對那些不按一定方式割下的肉有點挑剔不吃,但同時說明孔子對生命的認真態度和對身體的敬服水平,是嚴肅和自律的。這對今天大吃大喝的人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嘲示和忠告。看看那麼多肥胖的男子和女人,看看那麼多男子腆起的大肚子,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一部《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政治觀和人生觀,也看出了他的養生之道。修身養性,養心健體,也已為我們所共識。這些儒學的經典內容,成為了一種文化精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水滸傳”里的古人保健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