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裏養生秘方

养生 27 0

“傷寒雜病論”里養生秘方

導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被稱為醫方之祖,其中的養生頭腦主要显示在以下幾點: (1)天人響應的整體觀 是張仲景養生學的基本起點和指導頭腦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被稱為“醫方之祖”,其中的養生頭腦主要显示在以下幾點:

(1)天人響應的整體觀

是張仲景養生學的基本起點和指導頭腦。正如《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之語所云,仲景之學。是在繼續了《內》、《難》學術頭腦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張仲景便自然地以《內經》天人響應的整體觀作為指導頭腦,而且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見《傷寒論·自序》),“夫人稟五常,因民俗而生長,風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見《金匾要略方論.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這些生動的形貌,就很清晰他說明,人類生涯在自然界,並作為自然界的組成部門,人類只有順應自然界天氣的生長轉變,才氣得以生計,保持康健。由此可見,天人響應的整體觀是仲景養生學的基本起點和指導頭腦。

(2)防病、抗病重視保津液。

津液之以是能防病、抗病,首先显示在津液具有固護機體、防禦病邪的功效。如仲景在展現太陽病轉入陽明的機理時,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要害條件:“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會導致病轉陽明?由於律液乃陽明經的主要正氣,津液充則陽明固,邪不醒目;津液亡則陽明虛,邪氣便可容易陷入。

津液之以是能防病、抗病,其次显示在津液能驅逐病邪,削弱病勢上。如“陽明病,發燒汗出者,此為熱越。”這裏的熱越,即言熱邪發越於外。津液充沛,陽氣暢運則汗出越邪,邪越則病順。故“陽明病,法多汗”,而津虧則無汗,邪不得出,其病為逆。又如溫熱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熱,由於人要通過小便排邪。熱邪一除,小便即轉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故臨床可視小便斷休咎。“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僅显示人體津液虛真相形,而且還能反映前陰這條驅邪途徑是否正常。

https://www.yangshen100.com/

津液以是能防病、抗病,還可體現在津液能調整由病邪所致的功效失調並修復損傷。如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這是由於津液獲得了彌補。若津液郁滯不行,其和諧作用也難以順遂施展。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頭腦在《傷寒雜病論》中有充實反映。人們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須重視珍愛體內的津液。如張景岳說:“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人若津液不充,則筋枯髓減,皮槁毛脆,臟腑虛弱,即易為病邪所害。

(3)重視用飲食防病、治病。

《傷寒雜病論》中的飲食藥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動植物及其加工品。據統計,在《傷寒雜病論》112方中,一共使用飲食藥物17種,計有大棗、生薑、乾薑、香豉、粳米、蔥白、蜂蜜、赤小豆、豬膽汁、蜀椒、烏梅、豬膚、雞子黃、雞子(去黃)、飴糖、苦酒、清酒。

這些飲食藥物普及81個方子,佔全書方子總數的72.32%。其中尚有不少純以飲食藥物命名的方子,如十棗湯,豬膚湯等6方,加上藥食合名的方子(如乾薑附子湯)共24方,佔全書的21.43%。由此可見,仲景對食療是十分重視的,並已使其成為其學術系統的主要組成部門。

(4)時時刻刻注重保胃氣。

仲景以為,機體的功效與胃氣的充沛與否有着十分親熱的關係。這是由於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有賴於胃氣的化生,治療疾病的藥物也需中焦受氣取汁以施展療效。為此,他不僅重視脾胃陽氣的一面,也注重到了脾胃陰液的一面。《傷寒雜病論》六經病證的治則,總的說來,不外祛邪與扶正兩方面,在詳細運用上,現實包羅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仲景於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氣”,如汗法的桂枝湯,用草、棗調補中焦,珍愛胃氣。

下法的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緩急和中。補法的炙甘草湯,以甘草、大棗補益脾胃。困苦寒清熱葯易傷人胃氣,則加入粳米。甘草調補胃氣。

名着“養生延命錄”的養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