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案罪犯高承勇被執行死刑:我的心理出了問題

健康養生 217 0

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1月3日,罪犯高承勇被執行死刑。

高承勇,這個讓人膽戰心驚的名字,曾經是白銀市群眾的心理陰影。從1988年到2002年,14年間,高承勇入室殺害、性侵了11名女性,最小的被害者年僅8歲。

2016年8月26日,在白銀工業學校的小賣部里,高承勇被抓獲。此前他曾試圖逃跑,但終被押進警車。這一天,足足等了28年。

被抓后,他曾試圖自殺,他的頭重重地磕在審訊椅的凸起處,縫了三針。自殺不成后,他迅速地平靜下來,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冷靜淡定。在審問里他坦白:“不殺人,我心里不舒服。”,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對11起命案的全部細節,受害人住址的門牌號碼,甚至幾點幾分都記得清清楚楚。

審問高承勇的警察說:“我們見的人多了,你想像不到他那種冷靜,人過分冷靜,其實已經是一種機械性的麻木,純粹屬于殺人取樂。

高承勇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長達28年,跟他接觸的人竟然無一知道!他身邊的家人,甚至妻兒,都不敢把他和冷酷變態的連環殺人犯聯系在一起。人們都說:“他長得老實巴交,又寡言少語,怎么可能殺人?”

一個放在人群中也許你都不會多注意一眼的人,竟然就是連環殺人案的兇手。

連環殺人兇手的背后

他變態的心理毒瘤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滋生的呢?

高承勇有五個姐姐,一個哥哥,他最小,和大姐年齡相差20多歲。據高承勇的二姐夫張田(化名)描述:“高承勇是姐弟數人中最孤僻的人,平常不愛和兄弟姐妹走動,媽爹都去世了,他和姐姐姐夫們都關系不好,性格問題,他不愛作聲。”

高承勇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往。而家庭的貧窮也讓他感到自卑,他渴望通過考試改變命運。高承勇從小學習就很好,這也讓他感到些許安慰。然而在他高中畢業時,心理上出現了轉折了。1984年高考落榜,參加飛行員選拔也落選。希望落空的他最終沒能像其他考上大學的同學那樣走出那片貧瘠的黃土地。

高承勇曾對張武(朋友)說過:‘’應該是這樣,同學們都出去走,都考上大學,我們在農村里。按照我們自己的說法,‘我們是人渣吧’。”

面對自己和他人的差距,他無法接受,想要出人頭地的愿望破碎。

求學夢碎,只能外出打工,大多做些搬運和裝卸的工作。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冷漠、孤僻的性格。我們可以想象,這對高承勇來說是心理上無法正常承受的打擊。內心充滿了情緒的波動,無法像別人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會認為是這個社會殘酷地掐死了他的希望。

于是,他也要掐死別人的希望。把目光、憤恨和報復聚焦在那些美好的年輕女性身上。試圖摧毀那些美好,為自己的無處安放的內心尋找突破口。一個殺人狂魔,在心理邏輯上,從此刻產生了。

家庭因素對犯罪者的心理有很大影響

以下是記者對高承勇的部分采訪

問:你怎么評價自己這一生?

答:不評價。

問:為什么?

答:不知道怎么評價。

問:你自卑、孤獨嗎?

答:自卑,孤獨。

問:為什么?

答:不知道。

問:你跟父母關系好嗎?

答:很一般。

高承勇,自卑的心理,孤獨的內心,家庭關系不融洽。很多很多原因造就了今日的高承勇,一個不知道怎么評價自己人生的人。

從對高承勇兒子的采訪中了解到:高承勇不僅與妻子關系不好,父子關系也很冷淡。原生家庭的不如意,成年后組建的家庭關系也并沒有很融洽。可以說,家庭因素對犯罪者有很大的影響。

家庭是個體最早接觸的微觀社會群體,是對個體進行社會化的最先執行者。孩子從一出生就就被家庭的環境氣氛所熏陶,接受父母有意無意的教育與影響,形成早期的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社會態度等,因此為個體的個性形成和發展奠定基礎。

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期,缺乏引導,面對失意的時候,無法進行自我心態調整,無法正確的認識自身的問題。

將不如意歸咎于外界,試圖通過摧毀美好的事物來滿足變態的心理需求,這種內心是十分扭曲的。將內心的仇恨和不滿發泄在無辜的人身上。不惜殘害11條無辜的生命。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至關重要。1月3日高承勇被執行死刑,正義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高承勇被執行死刑,也可告慰那些死去的無辜亡魂和生活在陰影之中的破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