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忘買雞腿被妻捅死:每個婚姻都有決定生死的12秒鐘!

健康養生 201 0

微博看到一條熱搜,深感痛心。

多年婚姻,一個雞腿竟引發一場血案。

丈夫吳某和朋友在外面應酬,妻子羅某打電話讓他回家帶雞腿吃。

吃了一會后,丈夫就把這事兒忘了。回家之后,羅某看見兩手空空的丈夫,立刻原地爆炸。

吳某認錯態度也很好。立刻就表示,樓下有小吃攤,現在就去買。

妻子還沒消氣,丈夫也覺得委屈,就這樣,兩人一起下了樓。剛走出單元門口,就又吵了起來。吵著吵著,甚至扭打在一起。

暴怒之下,羅某轉身就上了樓,拿著一把水果刀下來,毫不猶豫地捅死了丈夫。

最讓人心疼的是,兩人的大女兒趴在窗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媽媽捅死了爸爸。

等到吳某的媽媽下了樓,她的兒子已經倒在血泊中了。

誰也沒能想到,只因一個雞腿,發生了這樣的悲劇。

其實,雞腿只是一個導火索,這段婚姻早就陷入了無休止地沖突。

他們也曾有過甜蜜的時候,自由戀愛,結婚,一雙兒女。吳某對羅某十分寵愛。

老婆要什么給什么。

只要是去正常場合吃飯,都要帶著老婆。

漸漸地,兩人有了沖突。

老婆一生氣,砸了家里的車。

他選擇了忍耐,說:砸掉就砸掉,能怎么辦呢?日子還是得過啊。

每一次都以吳某的妥協退讓結束。

即使被老婆扇耳光,他也不敢動彈。

吳某一再退讓,直到遇到了媽媽的養老問題。

妻子想讓婆婆去樓下的儲藏室住,可那儲藏室密不透風。

吳某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家里的一切全靠母親操持,很不容易。

所以這一次,面對妻子的提議,他堅決地反對。

卻沒想到,結局竟是這樣。

兩人的相處和溝通模式其實一直都存在著問題。

長期的沖突,因為一個雞腿爆發,發生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為什么我們最終成為我們最不想成為的人?

婚姻,本來就是兩個并不相同的人相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喜好和個性,相處久了,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很多沖突。

就像美國婚姻情感專家溫格所說,即使最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50次掐死對方的沖動。

可有的人卻選擇最極端的方式,把最壞的脾氣給了最愛的人。

我國有社會學家做過調查,至少22.8%的男性和24.9%的女性都曾在婚姻中遭受過不同形式的暴力。

而家暴摧毀的不只是一代人。家暴,是會遺傳的。

每個孩子都需要依戀自己的父母,卻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

遇見暴力的父母,他們唯一能做的,是在心里一遍遍告訴自己:

爸媽這是為我好;爸媽需要我照顧他們;我作為孩子,要更加理解爸媽。

這樣,他們才能在心里告訴自己,這個世界其實是有愛的,其實沒有那么可怕。

這樣,他們才能繼續活下去。

可這樣的想法常常讓他們在長大了,走上兩條路。

1、認同

目睹家暴或經歷家暴的孩子,他們認同父母的暴力。

有研究發現,50%至70%的成年施暴人是在暴力家庭中長大的。

愛人又多嘮叨了一句,說了句自己不愿意聽的話。又讓自己做一件不想做的事。

當這些沖突出現,不知道如何維持邊界,更不知道如何處理沖突。從小印刻在他們身體中的經驗,就是暴力。

在長大后,就更容易成為施暴者。

2、反認同

另一部分孩子痛恨著暴力,這種痛恨太強烈了。

所以任何一點憤怒出現,他都趕緊壓抑下去,拼命告訴自己,絕對不能生氣,憤怒是可怕的,是會摧毀自己也摧毀別人的。

他們總是很溫和,可那些憤怒總得有個去處,在溫和之下是另一種暴力,就是被動攻擊。

不想做一件事,別人卻讓他去做。他無法生氣,并不反駁,卻也無法認可。可怒火又積壓在心中,只能不自覺地拖延。

你跟我說話,我總是聽不見。

你囑咐我一件事,就算反正說了一百遍,我也會忘記。可悲的是,這些被動攻擊不斷引誘著另一半對他施以暴力。

婚姻中最大的殺手不是家暴,不是出軌,而是精神控制

盧悅老師說,比家暴更可怕的是情感暴力。尤其是在面臨沖突時,絕大部分人都經歷過情感暴力。比如:鄙視、詆毀、辱罵、人格羞辱、以及冷暴力。

比如爆發的情緒。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 Dr. Ronald 研究發現:

“極端的憤怒,一般持續不會超過12秒,爆發時毀滅一切,過后漸漸平靜,控制好這12秒,就能阻止負面情緒造成嚴重后果。

可是,12秒雖然很短,真正要忍住怒火并不容易。

孫燕姿微博上分享過這么一件事。

因為兒子突然重感冒,懷著二胎的她在家盡心照顧,因為害怕影響藥效,所以不準孩子吃巧克力,結果兩人因此爭論起來。

兒子默默地在紙上寫下“我恨媽媽”。孫燕姿看到非常崩潰,憤怒地回到:“是嘛?如果你死掉我也不會在意的。”

冷靜下來的她十分后悔,表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媽媽”,并為自己沖動下說的狠話向兒子道歉。

可又有多少語出惡言的父母,在事后還會冷靜下來呢?

大部分孩子一生都無法等來一個道歉。

比如窒息的沉默。

臺灣家庭短片《餐桌上的陌生人》火爆網絡,就是因為戳中了太多婚姻中男女的痛苦。

視頻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場景。

妻子回到家,放下手中的東西,感嘆領居家女兒長得真快。

丈夫沒說話。

妻子沉默了一會,沒話找話,問,“你餓了么?”

丈夫仍舊沒說話。

直到她坐到丈夫身旁,玩著電腦的丈夫頭也沒抬,象征性地問了句,“你說樓下怎么了?”

對話就這樣徹底結束。

空蕩蕩的方向,明明是兩個人一起生活,卻只有電視機發出的聲音在回蕩,那么的孤獨。

相愛的兩個人,好不容易決定共同度過這一生,卻從曾經的無所不談,漸漸變得無話可說。

一年又一年,你像是和一面墻生活在一起。敷衍、冷漠,成為了你們生活的主旋律。孤獨縈繞在你們之間。

電影《消失的愛人》里有句臺詞:

兩個人彼此相愛,卻沒法經營婚姻,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69%的沖突永遠無解,怎么辦?

婚姻教皇戈特曼博士的研究發現,感情里絕大部分沖突都是永久的,無法解決的,準確的占比達到69%。

有的是不同的生活習慣。

網上有個熱帖,10年婚姻,因老公4天沒洗碗而離婚。

有的是不同的觀念。

前幾天有條熱搜,一位爸爸發了條求助帖,老婆晚上起來喂奶,要喊我起來陪著,這是什么心態?

一個人想要陪伴,一個人卻只想著解決事情。無法好好溝通,只能到網絡上尋求答案,結果被廣大網友懟上了熱搜。

有的是爆發的情緒。

沒及時回復的消息,沒洗的碗,亂扔的衣服......每一件小事都讓兩個相愛的人,血往上沖,陷入無休止地爭吵。

有的人無法處理沖突,是因為有創傷。

或許,他們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在普通的人際交往中八面玲瓏。回到家,面對最愛的人,卻失去控制,成為最可怕的惡魔。

有個公益短片《看見淤青》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從小就目睹爸爸家暴,看過無數次媽媽被打的場景,每天生活在恐懼中。

他一遍遍提醒自己,絕對絕對不要成為爸爸那樣的人。

可在他結婚以后,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次次動手打了妻子。

有的人無法處理沖突,是因為沒能學會有效的技巧。

比如說,你想讓家里干凈整潔,可他每天一回家,衣服隨手一扔,往沙發一躺,玩手機。

你說,能不能把衣服放好。他說,好,等會兒。

你的火一下就上來了,“每次都是等會兒等會兒,哪次是自己收的衣服,我是你的保姆嗎!”

他一聽你這么說,也生氣了。

比如說,你今天工作很忙,但還是想跟他聊聊你的生活,談談最近有趣的事。你balabala說完了,轉過頭發現他在玩手機。

接下來就是一次爆發的爭吵。

你問:“你聽我說話了嗎?”

他說:“嗯。”頭也不抬一下。

你一下就生氣了,質問他,“你什么態度,就你每天累嗎?天天回家,一句話也沒有,我是跟啞巴結了婚嗎?”

他一聽你這么說,也生氣了。一言不發,站起來就走進臥室,重重地關上門。

接下來就是一場不知何時才結束的冷戰。

親愛的,我們能好好說話嗎?——讓你們找回愛的四種對話

這些沖突,讓感情不斷磨損,陷入無休止地爭吵和冷戰。

你們要么不停談論它,卻總是毫無進展。漸漸地,每次一提起這件事,就能吵一次。

要么誰也不提這件事了,兩人心里都裝著個疙瘩,在情感上漸漸疏遠對方。

相愛的兩個人漸漸變成兩座孤島。再甜蜜的感情,也在這些沖突中消失殆盡。

有的人再也不想要了,扔了重換,開始新一輪的報廢過程。有的人蹲下身來想要好好修理,卻不知從哪開始,無能為力,只留下滿心的懊悔。

這些頻繁發生的沖突,90%都是因為你不懂處理沖突的正確方法。可從未有人教過我們,面對那些橫亙在彼此之間的摩擦、沖突,怎么辦?

盧悅老師針對感情中常出現的沖突,為大家列舉了四個小技巧:

1、設定規則,建立儀式感

你們可以選一個小物品,比如說手機。誰拿著這個物品才能說話,另一個人不能插話,只能傾聽對方。

輪流交換這個物品。這樣,兩人都能夠充分表達自己,也能更好地聽到對方在說什么。

2、先解決情緒,再解決事情

人處在情緒中,認知是失調的。這個時候,就容易誤解對方,做出破壞性的行為。

所以在兩人溝通的時候,記得關注你們的情緒。

如果意識到自己有強烈地情緒,先暫停一下,解決自己的情緒。比如你可以先回臥室做下深呼吸。

然后可以問問自己,他的那句話讓你這么生氣?

先弄清自己的狀態,解決了情緒,才能更有效地解決沖突。

3、不要揣測評判對方

在溝通的時候,盡量用第一人稱。

比如說,“我今天工作很累,看見你吃飯完不洗碗,我覺得不被重視,所以很難過。”

第一人稱能夠避免對別人做出武斷的評價。

而用“你”開頭,“你肯定是這么這么想的。”、“你這么說不好”,都會讓他覺得被評判,不被尊重。

4、適當地停頓和復述

你可以通過停頓和復述,來確保你們理解了彼此的意思,而不是兩個人的自說自話。

這能讓你們都感到,被尊重、被理解。

這些應對沖突的方式,有一個核心,就是學會善意地看待伴侶,更友好地溝通。懂得經營沖突,讓沖突變成一種促進關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