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銀耳碑 川菜原料史上鮮見的軼事

养生 23 0

  銀耳又稱作白木耳、雪耳、銀耳子等,屬於真菌類銀耳科銀耳屬,是門擔子菌門真菌銀耳的子實體,有“菌中之冠”的美稱。最近夏天,多喝喝銀耳湯還能有效的降火,而且有十分的好吃,是非常適合夏季的美食。本期美食典故,講講通江銀耳碑。

飲食文化

  在四川,通川、萬源、廣元所產的銀耳,特別是通江銀耳,在全國乃至海外的知名度,那是不低的。通江銀耳朵張大,朵形美,肉頭厚,非別處銀耳可比。說其朵張大,一般新擷的鮮耳直徑達8—10厘米,最大的竟可達到18厘米。說其朵形美,其形多如雞冠,成扁薄而捲縮似恭弘=叶 恭弘狀的瓣片,燦然若花。說其肉頭厚,其鮮耳的厚度通常也在1—2毫米左右。較厚的可到3毫米。此外,它色澤純,膠質重,易蒸煮,蒸煮后易白溶,皆為此晶的長處。人們喜歡用通江銀耳來烹調羹湯,滋補身子,正是因為它的品質上異超凡之故。

  為什麼通江銀耳會出類拔萃?了解了銀耳碑也就知道緣由了。

  早先的通江銀耳,都是靠自然生長。但數量有限,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在清代中恭弘=叶 恭弘后開始進行人工培育。至光緒七八年間(公元1880—1881年),人工培育銀耳成功。以後,縣裡生產銀耳的人也多了,地方也多了。產量增多后,盜採之類糾紛也隨之出現。為了禁偷竊,美風俗,就在銀耳出產之地先後建立了“耳山會”的“會碑”(俗稱“銀耳碑”)。

  光緒二十四年的一塊“銀耳碑”寫着:“一則會從同以協眾志,一則舉領袖以求正直,一則聯貧富以保出入,一則去奸貪以崇公正,一則支差役以定章程,一則彌盜賊以明善惡,一則講孝悌以懲忤逆,一則尊學俊以賞奮典,一則衛弱女以防欺辱。一則濟公錢以修善行”。這種保護銀耳生產的碑,對通江銀耳生產的發展,無疑是有其歷史作用的。

  通常,樹碑立傳都是以人為對象。給一種食用和藥用的植物實體樹碑,恐怕在植物史上也是鮮見的。這算是川菜原料史上值得記上一筆的軼事吧。

你可能也喜歡:
統統吃掉 被中國吃掉的入侵物種
睡前小故事 一頭飛翔的豬
8種豆腐素食料理 總有你喜歡
攜帶方便 梅子茶泡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