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獨成一派的江蘇飲食文化

养生 19 0

  江蘇做為我國的魚米之鄉,為江蘇的飲食文化提供了很多有利的資源。都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也一直是中國有名傳統文化,江蘇的地理位置和當地人民的才智使得江蘇菜得到了認可。而江蘇的菜系也成為了漢族八大菜系之一,下面的江蘇文化和小編一起來了解江蘇的飲食文化吧。

江蘇飲食

  江蘇省是我國東部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之一。境內除少量丘陵山地外,多數是平原沃野,灌溉便利,農業多精耕細作,糧食產量較高。南部中部皆以生產水稻為主,南部多養蠶桑,北部接近山東,亦多產小麥和雜糧。習慣上將江蘇南部,即以蘇州為中心、包括長江三角洲南部和大湖地區稱之為蘇南。長江以北稱之為蘇北,靠近山東部分(即徐州、連雲港地區)又稱徐海地區。

  徐海地區飲食習俗受山東影響比較大。蘇北地區的飲食習俗可以揚州為代表。揚州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以前,這裏已是長江下游的中心城市之一。隋唐時代,揚州又是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揚州緊靠運河,為舊時的水陸要衝。這裏聚居着許多富商大賈。揚州又是着名的文化城,有“海內文士,半在維揚(揚州)”之說。

  無論是富商還是文士,都特別講究飲食。揚州菜製作精細,燉、燜、煮、燒突出,講究原湯原味,口味清淡,甜咸適中,蘇北地區在飲食上很有特點,後文將有詳述。由於蘇北地區與蘇南地區交往頻繁,飲食上也互相影響,因而在飲食習俗上,也存在着不少共同點。

  以蘇州力中心的蘇南飲食風俗圈,其影響遠較行政區域的“蘇南”為大。民俗的形成與傳播往往受地理、交通、通信、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因而同自然地域關係更密切些。蘇南的飲食風俗更是如此。

  蘇南地區的飲食風俗,歷史悠久,有着濃郁的東方文化色彩,多姿多彩又具有獨特的風格,在中外飲食文化史上享有盛譽。研究這個地區的飲食風俗,不僅對我國漢民族飲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研究有着积極作用。

  蘇南古為吳地,蘇與吳、虞在甲骨文里是相通的。究其源,此三字均像魚、從魚,而“魚”的古讀音至今仍保留在吳語之中。蘇、吳、虞三字最初也讀“魚”音。究其原因,都與吳地先民的飲食有關。吳地包括太湖流域在內的廣大地區,魚是這地區最大宗的上產,漁獵時代,自然成為吳地先民的主要食物,進而成為吳地族群最突出的崇拜物,成為族稱、人名,乃至地名、國名。蘇州便是最早以“魚”(吳)來代表自己的族名(古吳族)、國名(吳國)、市名(蘇州市)及人稱(吳地第一人稱代詞仍用“吳”音)。

  由此可知,魚在吳先民飲食中的地位。而且,先民中的這一飲食傳統,一直沿襲傳承至今。《博物志》載:“東南之人食水產……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為珍味,不覺其腥臊也。”南宋《夢粱錄》一書中的記載:“越為吳分野,風俗大略相同。”可見南宋時,江浙兩地的風俗仍是一脈相承。直至今天,太湖流域吳語地區各種風俗習慣仍基本相同。特別是食俗,如歲時、禮儀、信仰等方面的飲食風俗,更為接近。

  蘇南地區飲食習俗形成較早,特色鮮明突出。太湖流域種植水稻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公元前4000~4500年,吳地先民不僅會栽培粳稻和秈稻,並已能加工成糙米,這就證實大湖流域的先民當時的日常飲食已以稻米為主食 了。其次從出土的動物殘骨可證明當時漁獵生產也相當發達。

  先民們在原始森林里獵取梅花鹿、四不像、野豬、牙樟,從河湖捕撈魚、龜、鱉、蛤蜊、螺螄等作為日常的食物或主要菜肴。再次,杏、梅、桃等水果和菱等,已作為人們日常飲食的補充食物。這樣的飲食習俗格局一直傳承至今天。

  你可能也喜歡:
  韓國飲食文化醬湯,韓國人最愛的料理
  韓國飲食餐具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深具濃郁色彩的遼寧飲食文化
  韓國端午節飲食,韓國端午節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