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多樣的景頗族飲食文化

养生 18 0

  飲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動。一個民族的生產狀況、方式和民風歷史等都會從他們的飲食中反映出來。飲食文化日常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環節。從他們的飲食習俗中我們也能更好的了解景頗族文化。

景頗族飲食

  景頗族聚居地系山地立體氣候,生態環境複雜多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種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景頗族不僅食陸畜,也食水產,舉凡鳥獸魚蟲,花果草木,無不在覓食之列。正如他們所說的:山裡的東西,綠的是菜,動的是肉。

  景頗人的飲食,按習慣可分食和飲兩大部類。以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穀、大麥、小米、高梁、芋頭和薯類。芋頭是景頗先民在步入農耕經濟之初,率先種植的糧食作物。肉類,以牛(水牛、黃牛)、豬、雞為主,同時輔以獵獲的野生動物作補充。蔬菜,通常僅在園地種植少量季節性蔬菜。

  景頗族吃飯時男女可以同桌。景頗人習慣於一日三餐。晌午飯尤具特點,通常為野餐。農忙時,一日四餐,即早、中、晌、晚餐。吃晌午飯與前同。平均分配的原始平等觀念仍殘存在景頗人的日常生活中。

  景頗人烹制的與眾不同的主食有“炒新谷飯”、“竹筒飯”、“麂血飯糰”和“飛蟻煎餅”等。炒新谷飯是景頗人過嘗新節時必備的食品。嘗新節是秋收前穀物基本成熟后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在每年農曆八、九月間舉行。吃飯時,先喂狗,然後巫師與老人先吃,隨後家人與客人才能就餐。其米因已炒干炒熟,故不會餿,不會生蟲,存放時間較長。

  竹筒飯,是熟米飯趁燙時與麂子的護心血、精瘦肉末及鹽、辣子、姜、蕪荽等佐料一起揉拌而成。其麂血肉末已被剛出鍋的熱飯燙熟,色美味香,口感較佳。飛蟻煎餅的飛蟻,即飛螞蟻剁細后加紫糯米粉與砂糖,油炸即成。其味酥脆不膩,異香無比。雞肉牛頭飯。所謂“牛頭”,系半干半稀之米飯是也。先用軟米熬成粥,再加雞血、雞脯內末及切細的蕁麻恭弘=叶 恭弘攪勻即成。

  景頗族餚大體可分舂、烤、煮、剁、炸、腌六種烹制方法。舂:景頗人的“舂筒菜”可謂餐桌上的“永恆主題”。幾乎所有動植物菜類都可用此法烹調。烤:畜禽魚鳥獸均可直接用明火烤吃。景頗人必不可少的午夜是烤豬肉拌野芹菜和生薑舂烤牛肉乾巴。煮:凡是肉類均可用竹筒煮。竹筒煮肉烹制獨特,其肉質軟而不爛,香味特濃。

  炸:煎荷包蛋蜂蛹和各類肉乾巴等,均是很有魅力的菜。腌:可腌制各類肉乾肉巴、鹹菜及酸菜。涼拌菜主要調料是生辣椒、豆豉、腌鹵腐汁,酸木瓜水或鹽霜果水等。景頗族菜味的“主旋律”是清淡、辣、酸、苦、香。其烹飪用味有咸、酸、辣、苦、甜五味。

  景頗族的飲茶之風始於元代,有的地方至今仍保存着元代的飲茶方法,即直接用焙乾的茶恭弘=叶 恭弘煎煮飲用,或加入少許食鹽,喝鹽茶。他們尤其愛喝釅茶。據說有一種江心坡出產的煨茶簡十分名貴,用其煨茶,一輩子人都燒不壞,故其價值牯子牛錢。

  景頗舂菜
  走進景頗人家,你會聽到“舂筒不響,吃飯不香”的說法。因此,舂菜在景頗族菜譜中最具特色。景頗人把魚腥草、苦練子果等藥用食物和豐富的各種香料、調料及經燒烤后的魚、蝦、鱔等放在竹筒里用木錘舂制,製成風味效果,能疏風除熱,消食建胃。

  景頗族“綠恭弘=叶 恭弘宴”
  吃過景頗族“綠恭弘=叶 恭弘宴”,你對目前最流行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的說法就會有全新的認識。坐在“綠恭弘=叶 恭弘宴”邊,沒有碗、沒有勺、沒有鐵制的酒具,飯是竹筒燒的,菜是竹筒舂的,盛菜的是青翠的芭蕉恭弘=叶 恭弘,喝湯的勺是樹恭弘=叶 恭弘摺疊成的,就連酒杯也是竹節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純香的土雞,從內容到形式,從視覺到味覺,都遠離了現代飲食的概念,彷彿所面對的是一席少數民族“智慧的盛宴”。

  戶撒過手米線
  吃過蒙自的過橋米線,吃過昆明的豆花米線,再到德宏去吃戶撒的過手米線,那感覺就大不一樣了!戶撒的米線細軟松滑、用當地特產紅米做成,將米線攤於掌心,彷彿捧着一朵含羞的紅玫瑰,再將精製的肉餡拌和其中,輕輕遞入嘴唇,頓時芳香四溢,不知天上人間。

  你可能也喜歡:
  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的強大民族“漢族”
  無法抵抗的10種成都小吃及來歷
  舌尖上的美食之魚香肉絲的來歷
  老婆餅因何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