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都成了為孩子“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人

健康養生 120 0

20年前,不諳世事的劉若英第一次唱《后來》。

20年后,成為媽媽的劉若英,想拍一部給所有人看的電影,紀念青春。

圖片來自網路

林見清:“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方小曉:“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那個樣子。”

《后來的我們》是劉若英送給曾愛過、錯過人的禮物,也是她交給曾為愛癡狂的自己的一份答卷。

圖片來自網路

宮崎駿說,人是要長大的,有天你也會推著嬰兒車幸福地在街上行走,而曾經的喜歡,不管曾經怎樣,都會幻化成風,消失在時光的隧道。所以,向前走,向前走,無須回頭。

2011年,41歲的劉若英和鐘小江閃婚,寫作、演戲、開演唱會,當導演,已經做媽媽的她用最好的狀態努力生活。

圖片來自網路

也有人說,電影里的愛情有點矯情,林見清的父親反而成了最大淚點。電影尾聲,林父給小曉的一封親筆信讓人淚奔:“好好吃飯,你們常年在外頭忙活,就怕你們吃不好,那些外賣能好吃么?……

圖片來自網路

短短幾句話道破多少父母對子女的牽掛和叮囑。田壯壯用沉默塑造了我們內心深處父親的身影,世事難料、酸甜苦辣,父親都看在眼里。

不可否認,有了孩子后,再有依賴心的女人、再貪玩的男人都會督促自己,迅速成長為一棵可以倚靠的大樹。

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是為孩子“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人。

當我們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孩子也在一天天長大。

我們驚喜地發現,自己仿佛也將童年重新走過了一樣。于是,我們對未來充滿好奇與守望,更會感恩于歲月對我們的雕刻,讓我們懂得在生命的傳承面前美好從來都是自然發生的。

倘若我們也因此更加出色,那么請謝謝你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是他們讓我們與那個更美好的自己重新相遇了。

突然想起前陣子和朋友吃飯,席間自然聊到孩子。

聊到孩子,自然充滿享受、期待,卻也充斥著不滿:“他就是不能持之以恒。你知道我就是一個沒有毅力的人,我不能讓他重蹈覆轍……”

“你看他那個字寫得那叫一個潦草,我就是吃了寫字不好的虧……”

我微笑聽朋友抱怨孩子,其實,她更是在抱怨現在的自己。我突然很想問她:“你怎么那么不愛自己?”“你真的懂得如何愛自己嗎?”,愛自己不是再忙也會抽時間健身、做美容,看書啊……

我沒想過故意刁難,而是想起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中的觀點:愛不是一種特定的指向,而是一種能力;當你會愛的時候,你的愛一定不是只針對某一個人的,而是如同太陽光芒般可以輻射到身邊每一個人,包括你自己。

如果我們只會“愛”孩子,而對自己總有不滿,苛責和傷害,我們便不具備真正愛的能力,我們給到孩子的愛,怕也是一種帶有附加條件或變相代償的愛。

當我們比以往任何年代的媽媽都更想給孩子更好的愛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學習的,是像愛孩子那樣愛自己。

我們知道,為了成為一個好媽媽,你一定學習了大量的給孩子的“愛”:理解、認同、寬容、接納、傾聽……而現在,請嘗試把這些關鍵詞,送給自己,也給我們一個機會,與你“相見,只為再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