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文化:成都,川菜的心臟

养生 18 0

  成都是四川省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樣成都也是川菜文化的心臟。成都飲食文化充分體現了川菜文化的精華,成都川菜歷史文化深厚,每一階段的成都川菜文化都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隨着時間不斷的沉澱造就了如今成都川菜文化的魅力特點。

川菜文化:成都,川菜的心臟

  蓉——蓉城獨創,魅力無限
  成都地區氣候濕潤,物產豐饒。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成都人都過着一種平樂的生活,對飲食頗為崇尚。在這種條件下,成都地區湧現出一些蓉城獨創、充滿魅力的菜肴或小吃。

  例證:麻婆豆腐
  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一位名叫陳春富的人在成都外北上河壩街租鋪面3間,開設陳興盛飯鋪,該鋪距老萬福橋很近。此橋是成都通往洞子口、崇義橋、新繁等縣鎮的交通要道。那時,成都市的食用菜油、大米等,大都是從新繁等附近縣鎮一帶推車、擔挑而來。於是陳家飯鋪就成了這些運腳休息、吃飯最適中的地點。陳家飯鋪僅備有小菜飯,不過,側面卻有一家王姓豆腐房,所做豆腐既細嫩又綿軟。這家豆腐房每天送些豆腐到飯鋪陳設。

  陳家飯鋪則備有蔥子、蒜苗、辣椒面等佐料,又常有小販擔挑鮮豬肉或鮮牛肉沿街叫賣,到了飯鋪門前停歇,等候顧客。於是,來此吃飯者可隨意割數兩肉作菜。還有挑油運腳者進成都時,油簍內有的是油,可隨便舀幾勺,交店主加工豆腐菜。飯鋪的老闆娘對客人態度和藹,接待熱情,又深知下力人喜食麻、辣、燙厚味,便烹制出麻、辣、燙的豆腐菜肴。因其麻面,於是以“麻婆豆腐”命名,逐漸遠近馳名。

  “麻婆豆腐”集麻、辣、燙、酥、軟五樣特點為一體,在近代時已成為成都家喻戶曉的名菜,《錦城竹枝詞百詠》言:“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新中國成立后,“麻婆豆腐”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成都菜肴之一,並且已走出國門,深受國外人士的喜愛。

  例證:石鍋三角峰
  新派成都川菜“石鍋三角峰”,以極辣的綠色小米辣和成都人非常喜歡的河鮮“三角峰”為原料,選用耐高溫且保溫好的石鍋為炊具烹製成菜,菜肴上桌時石鍋還在咕嘟冒泡,到用餐結束湯汁還是燙的。湯汁香味複合、濃郁鮮香,魚肉極其細嫩,土豆粉入口滑爽、久煮不爛。

  這道菜創製於2006年。當時成都川菜餐廳有干辣椒、紅鮮辣椒作調配料的菜肴,但沒有全綠色鮮辣椒作調配料的菜肴,所以餐廳的廚師長決定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探索和創新。創製團隊費盡心思,幾乎找遍了成都市所有的菜市場,最終在一個賣辣椒的攤位前發現了摻雜在紅辣椒中為數不多的一些綠色小辣椒——小米辣,它的辣度相當於普通辣椒的10倍,喜歡吃辣椒的成都人也不常用它,市場上很少見。於是,廚師長找到了創新的靈感,嘗試用這種綠色小米椒做調料烹制菜肴,最終推出了火爆成都的“石鍋三角峰”。如今,“石鍋三角峰”成為新派成都川菜的代表菜品之一,深受全國消費者的喜愛。

  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烹飪無邊界。成都川菜一直以一種“海納百川”的氣魄,积極吸收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各地區的優秀烹飪要素,尤其是各地優質的獨特烹飪原料。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粵料川烹”、“海鮮川做”曾風靡全國,沸騰魚、香辣蟹成為各地眾多成都餐館的當紅菜。此外,蒜蓉蒸龍蝦、紅燜鴕鳥肉、水煮三文魚、山椒泡鯡魚、炭燒帝王蟹、干燒比目魚、紅燒秋刀魚、豉汁蒸扇貝、袖珍椰子燉雞等,都是利用外來原料,中西合璧,創製出的適合成都人口味的時尚佳肴。其實,縱觀成都川菜的發展歷史,有很多成功吸納外來烹飪原料的重要例證。

  例證:辣椒在成都川菜中的運用
  辣椒,又稱番椒、海椒、秦椒等。它原產於中、南美洲,本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一種調味品,大約在15世紀末期,被西班牙人傳至歐洲。16世紀末辣椒己作為一種觀賞花卉被中國人引進栽培,但尚未食用。

  遲至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四川多地的縣誌以及漢州、資州直隸州志中都出現了辣椒的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辣椒已在四川民間廣泛食用,經典川菜菜譜——曾懿撰《中饋錄》的“制辣豆瓣法”、“制豆豉法”、“制腐乳法”、“制泡鹽菜法”里都有辣椒食用的記載。光緒過後,四川農村栽種辣椒就更加普遍了,而且品種也齊全,川菜中使用辣椒也多了起來。

  清代末年傅崇榘編的《成都通覽》記載,當時成都各種菜肴達1328種之多,辣椒已經成為川菜中的重要佐料之一。成都川菜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辛辣”味道。在現代成都川菜中,辣椒與其他辣味調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出現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煳辣殼)、油香辣(紅油)、酸香辣(泡辣椒)、清香辣(新鮮青辣椒)、沖香辣(用芥末)、辛香辣(胡椒)、芳香辣(蔥姜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鄲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各種味道。

  你可能也會喜歡:
  川菜有二十四種味型,分為三大類
  川菜的發展史及其背景
  帶你了解川菜文化史的意義
  閩菜的烹調技藝,四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