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少女覺得活著是累贅一張圖判斷抑郁癥,你是否抑郁了

健康養生 183 0

圖文無關,僅為配圖

13歲少女覺得無人理解,活著是累贅

對于13歲的小雯來說,本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初二學生。然而,在一年前參加某次正式活動時,小雯莫名地出現了緊張、呼吸困難的癥狀,被老師和同學誤以為自己是在“作秀”,大家對此難以理解,小雯則認為是老師和同學與自己的世界觀不同。

讓小雯沒想到的是,父母對此也不能理解,認為是小雯內心不夠強大,因此小雯開始與周邊人疏遠,從此喜歡一個人獨處,且會覺得自己活著是一種累贅,常常會思考活著的意義。這些壓抑、低落的觀念導致小雯萌生了自殺的想法,開始在網上尋找各種自殺的方式,有一次還想用燒紙產生有毒氣體來自殺,后因害怕自己的行為被母親發現而終止。或許是內心過于痛苦,小雯學會偷偷劃傷自己來宣泄。而后,小雯情緒低落的癥狀愈發加重,體重減輕,難以入睡,且呈現出晨重暮輕的現象,嚴重影響到了學習和生活。她是怎么了?

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與精神醫學科主任 潘集陽

抑郁癥發作次數越多,對大腦損害越明顯

考慮到小雯的臨床癥狀和經過詳細診斷后,暨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與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教授指出,這是患上“重性抑郁障礙”。重性抑郁障礙,也被稱為臨床抑郁癥、單相抑郁,核心癥狀包括“情緒低落、快感缺乏、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和睡眠障礙”。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抑郁癥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中排行首位,各地區整體而言,抑郁癥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有5%-12%。

針對小雯的治療,潘集陽教授表示,重度抑郁障礙的治療目標主要是“臨床癥狀的改善及認知功能的康復”。對于兒童重性抑郁障礙通常采取藥物及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案,具體方法包括抗抑郁藥物治療改善抑郁心境;心理治療調整患者負性認知,教會患者應對策略、處理人際關系;此外加上家庭支持和患者宣教;對于藥物及心理治療效果不佳者還可考慮使用電抽搐等物理治療。

“研究已經證明,抑郁癥患者存在著大腦結構性改變,發病時間越長、發作次數越多,對大腦的損害越明顯,兒童一旦確診,一定要盡早就醫,足療程治療,不輕易停藥減藥。” 潘集陽教授說,目前抑郁癥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不能達到廣東人說的“斷根”,也就是徹底痊愈,患者需要做好終生服藥的準備。

抗抑郁藥物對兒童生長發育影響較為輕微

然而,有不少家長擔心服用抗抑郁藥物會不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發育?潘集陽教授認為不必過度擔心。根據追蹤調查發現,抗抑郁藥物對兒童青少年的發育沒有造成明顯的影響。“現在有很多藥物改進以后,療效比較好,副作用已經很小了。”

加上,兒童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部分人群對世界、自身的認知還沒有完善,即使天天做心理疏導,但是由于對方抗拒、不愿意或其他原因等,所起到的作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要知道,心理治療有一個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患者要主動求治,愿意去講述。在此前提下,藥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切不可因為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不過,在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抗抑郁藥物有標簽,24歲以下的人群服用藥物要慎用,擔心增加自殺的風險;25歲~65歲人群服用抗抑郁藥物,沒有發現增加自殺的風險;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服用抗抑郁癥藥物則會降低老年抑郁癥自殺的風險。

全國約有兩成雙相障礙患者初診被當作抑郁癥

“另外,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癥病情較為復雜,它分為單相抑郁和雙相抑郁,而兒童青少年的抑郁多半是雙相抑郁。但是由于這兩種抑郁可能在某些方面難以辨別,因而很容易將雙相情感障礙表現為抑郁狀態的情況診斷為抑郁癥。”

潘集陽教授針對雙陽情感障礙患者癥狀作了詳細的介紹,很多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一開始表現的躁狂期,身邊的朋友家人不覺得異樣,患者本身也覺得目前狀態十分的好,沒有看病的必要,一直到了躁狂期過后陷入長時間的抑郁,產生自責焦慮、消極輕生的情緒后,家人才開始意識到情況不對,趕緊去就醫,而在這時期的患者就醫時,會有醫生將其診斷為抑郁癥。據統計,全國大約有20.8%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初診被當作抑郁癥患者來進行治療。

潘集陽教授提醒,這兩種抑郁的治療方法完全不一樣,如果雙相抑郁采用單相抑郁的抗抑郁藥物治療,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讓患者變得更加焦慮,甚至加重自殺的傾向。同時,雙相抑郁不管是自殺病例,還是治療難度,都比單相抑郁高。所以區分抑郁癥和雙相障礙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誤診可能導致有效治療延遲或者無效治療。

如何預防抑郁癥?要記住這“三早”

現實的窘境是,人們對抑郁、焦慮等各種精神疾病都有羞恥感,不愿意談,精神疾病患者也常常被人們投以異樣的眼光。“這是對精神疾病的一種誤區,其實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癥跟其他慢性疾病一樣,任何人一生當中某個時間、某個階段都有可能得的病。經過有效治療,癥狀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會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新的壓力。”

那該如何預防?潘集陽教授說,最簡單的是記住這“三早”,“ 對于抑郁癥,我們還是那句老話,要正確認識到這是一種疾病。早識別、早診斷、早治療。”